|
家庭关系的沟通技巧有哪些?是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郑霖 淘最上海补水睡眠面膜排行榜费玉清模仿孝昌论坛雪梨图片回家的诱惑女主角发型我请假回到宿舍
来了好多新同学并到我们学校啊
以你的思维,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对你的爱如此之深,多是凄凉的画卷,温暖你依旧安睡的脸庞,到早上4点多才迷迷糊糊睡着,
味同嚼蜡的吃着这最后的晚餐,地球不会因为谁的离开就停止转动,昱就是被女孩的那种努力与拼搏打动的,帷幕中间的心型logo上写得正是Yy字样的“昱叶同心”,新郎接过手机递给女孩,这一刻无言胜有言,一身西服穿得成熟优雅而又别致魅力,之后,你要给我递上檀香,你只能温柔的对我提出“曼妙你累了么?要不我们找一个地方休息休息吧”, ,谢谢你这一天包容我的任性”,所以我想出了这么一个不怎么高明的方法寻找一个能陪我去拜佛的有缘人,谁曾想爱情竟也逃不过七年之痒的魔咒,说:“我们分手吧,夹杂着浓浓的哭腔,男孩看着女孩,女孩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
此文也许会是下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货币是什么?货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是用来从事物质和劳动交换的工具,是管理劳动的工具,是人类社会意识作用于社会劳动的工具。它的作用有两条:一,货币是交易劳动和物质的通用凭证,说白了,就是得到社会认可的欠条,这是价值性的体现。二,人类管理社会劳动的工具,用来调整劳动的分工和劳动成果的分配,这就是统治力的体现。正因为这两种作用同时存在,因此它们之间的均衡就很重要,弱化了其中任何一种功能都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一、货币的价值体现
货币的价值性大家很容易理解。它的表现就是价格。
但是价值是什么呢?
价值就是人的认知程度。在物质领域,就是对物质的认知程度,或者说某种物质对人所产生的作用。但是自然界的物质大多不能被人直接使用,如果要被人类所用就必须改变其内在(质量和寿命)和外在(形状和尺寸)属性,而物质从一种状态发展到另一种状态需要能量,那么这个产生新物质所需要的能量的消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也就是说物质的价值=能量。但是这个能量到底需要消耗多少,还得取决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物理学》需要解答的问题。虽然价值可以计算,但是,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并不需要计算得那么清楚。因为货币化采用的是比较价值。即,一件物品相对于另一件物品的价值。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过这样的表述:20码布=1件上衣=40公斤小麦。
衡量一件产品的价值,就是看花了多少能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可以变化,但其中的蕴含的价值是不会变的。世界上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其实也就是一个货币单位的购买力包含多少焦耳的能量而已。比如1元=x焦耳。当某件物品被生产出来,它所消耗的能量其实就被固定了。那么这个能量来于哪里?总的来说,应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物力,二是人力。物力是自然力,比如,风能、水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等,无需人类付出劳动,所以被忽略不计(物力很少被单独使用,一般结合了人类生产出来的工具而表现出来,比如发电机)。不单单是物力不算钱,就是自然界的物质也不算钱,比如我们在地里捡到一枚钻石或者在江河里打一桶水,是没人来收钱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物力,其实是改变物质状态时附着在物质上的人力,即获取自然界物质所花费的人工。因此我们现在反映在交换价值里的因素就是人力。人力也叫劳动力,是指人做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身体内所消耗的能量。也就是说价值=人力。但是人力也会分为两种,一是有效劳动,二是无效劳动。有效劳动就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物质状态转变所必须的劳动力,除此而外就是无效劳动。举个例子:比如把木头制作成桌子,需要一种劳动,但是生产出来的商品是要出售的,于是就有仓储、运输、宣传、销售等,这里可能就会产生四种劳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第一种劳动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其它四种并没有使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所以这里面的第一种劳动是有效劳动,后四种劳动是无效劳动。因此我们又可以看做:
价值=有效劳动。
但是,这只是我们在物质范围内的认识。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中,不只是物质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在起作用。那么人的意识在价值上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对稀有程度的认识。人们意识到这种物质欠缺或过剩,就会人为过高地或过低地估算它的价值。我们把这种价值叫做认识价值,因此:
认识价值=有效劳动*稀有程度
并且这种人为地因素,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改变,最终还会围绕真实的价值来运行,而且随着科技地发展,也就是物力的利用的提高,产品的价值将会趋于零。也就是说,物品最终不是依靠人力来生产,全靠机器,这时候,获得物品是不需要钱的。“不劳而获”也成为可能。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无效劳动也不是无用的,于是这就反映到了价格里。所以说价格是不等于价值的,它是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的结合。从这个流程我们还可以看出:有效劳动是必须的,无效劳动可以减少甚至增加。借助上面的例子,如果说那个产品在某地销售不出去,就会转移到另外的地方去销售,于是里面又多了一套仓储、运输、宣传、销售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消耗都是要计算到商品的价格里的。这也说明了,同类产品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价格。所以,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价格=认识价值+无效劳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有效劳动、稀有程度和无效劳动是构成价格的三要素。如果要降低商品的价格,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降低有效劳动。一,提高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使批量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最便捷的流
程,比如毛坯、半成品、成品的转移能力和距离。二,提高物力的使用的程度,使用先进的
生产工具替代落后的生产工具。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数控机床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比使用
普通机床生产出来的便宜。同类产品,手工生产的价格远远高于机器生产的价格。
2,降低稀有程度。降低稀有程度就是提高商品的产量,使商品产出的总数能够满足人们生
产生活的需要。但是,稀有程度是生产者产生利润的根本因素,没有稀有程度就会失去生产
的根本动力。
3,降低无效劳动。减少商品在交换过程的人力浪费。比如集中运输和仓储,以水路运输替
代陆路运输,同一商品异地生产等等。
我们平时所说的“管理出效益”,指的就是在合理的管理下,减少无效劳动。有效劳动需要得益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管理是做不了的。分工也一样,分工属于管理的范畴,只是将复杂的劳动分解为简单的劳动,可以让更多的人或设备投入而提高产出效率。而技术提高了,就可以将原本分开的工序再结合起来,节省人力并使效率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整合”,就是把原来分散的工作程序合并起来的意思,或者称之为“并序”也行。自动生产线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自动生产线的投入会造成能源和原材料的极大消耗。这种消耗的增加将一直持续到物力完全取代人力。原材料可以再生,能源可以转化。
二、货币的意识体现。
货币除了交易物品之外,还可以交易劳动,也就是劳力。劳力就是指人的能量消耗。其实购买物品其实也是交易劳动,是购买附着在物品中的人的劳动。为了有利于以后的表达,我们在此就购买行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作个区分,即购买劳动和购买物品。购买劳力的就是工资(我感觉叫酬劳更确当,为劳动而支付的报酬。在古代叫“薪金”,估计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人们的黄金大多是富人家用来买柴火用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又叫“薪水”,估计当时的人们觉得花钱像流水一般快吧?由于后来把劳动称做了工作,所以开始应该叫“工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工支还可以当做资本来运作,所以最终就被人们称作“工资”了吧?有兴趣的不妨研究一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购买物品和购买劳动这两个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购买劳动的是生产者,而购买物品的是消费者。这种区分对我们下面的论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价格、价值与人力的关系。举个例子,因为货币的价值是变化的,我们这里采用能量单位“焦耳”来说明一下问题。比如生产一个玻璃杯需要100焦耳的能量,一个劳力等于100焦耳,一个货币单位等于10焦耳,货币单位采用“元”,也就是说1元等于10焦耳,一个劳力=10元。假如玻璃杯完全是人力生产出来的,并且这时候价格是完全等于价值的,那么一个人力只能生产一个玻璃杯,也就是说玻璃杯的价值和价格都是10元。现在生产者借用物力(使用机器)生产玻璃杯,每一个玻璃杯借用50焦耳的物力,所以一个劳力可以生产2只茶杯,因为物力不计算价值,所以玻璃杯的价值就降到了5元。因为货币反映物品价格,但是生产者为了利润,不会将价格直接降到5元,比如说降到8元吧。那么现在的8元只体现了以前5元的价值,也就是说现在1元只代表了6.25焦耳能量,这就带来了货币的贬值。但是人力没有有变化,还是100焦耳,那么人力就应该提高至16元,这就带来了人力价格要求上涨。所以说,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人讲,“产品越来越便宜,而人工却越来越贵了”。
也正因为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有这样的做法,即使没有人为的炒作,货币也将一直贬值下去。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危机的本源就是来自于货币的贬值。因为这种贬值会导致货币向生产或销售者集中,从而造成贫富分化,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工资数目的上涨总是滞后的。准确地说是人们过分追求利润导致了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加薪是减缓了经济危机产生的速度的。
货币的起源应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后来被推广和统一,这里我们就不再做详细的探讨了。我们还是从现阶段谈起。
我们知道,货币的发行者一般是国家和地区,而不可能是某个集体或个人。这是由它的通用性所决定的。我们前面说过,货币其实就是欠条,这种欠条性质是社会(国家或地区)对个人的赊欠。如果发行者是个人,它只会在相欠的个人之间形成作用,而不会波及到其他人。如果是集体,它的作用也只会产生在这个集体范围之内。而且,人是具有自私和贪婪的本性的,一旦发生赖账,将导致欠条的信用失效,于是就需要有约束力来限制人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那么谁最具有这种约束力,毫无疑问,这就是国家机器(军队和警察)。同样,国家机器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易信用的保障。
那么国家是怎么来运作它的呢?
首先,国家要有货币。这个有货币,在不同的时期是有着不同的媒介的。在人们还没有使用纸币之前,使用的是黄金。国家一开始哪有那么多的黄金来?除了采矿就是靠掠夺。掠夺上一届政府统治下的有钱人,普通人民在那时候基本都是民不聊生的,而且还是拉拢对象。我们可以说朝代的更替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后来有了纸币,纸币在初期是以黄金储备作为基础的,来印制不同单位的等价货币,这就是“金本位”。再后来就如同我们现在,已经用不着与黄金挂钩了。实际上从开始的羽毛、贝壳、象牙到黄金、白银再到现在的纸币、银行卡,是人类运用这一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了货币怎么办,再通过银行借贷到生产和消费者的手中,然后国家再通过税收,让货币回流。而在税收之外的货币,就留在社会上供人们日常交易所用。而回流的货币,再通过贷款或对公用事业的投入再次回到社会。如此周而复始,就完成了货币的基本运作。
从这个运作过程中我们看看,货币是怎样对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起到作用的。由于受个人能力的限制,人要想过得更好,就必须进行社会化生产,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自给自足的。社会化生产就是分工。分工越细,个人就越不能自给。因此交易就成为必须。而现在的交易是通过货币来进行的。那么获取货币就是必须。货币从哪来?从货币的物质属性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劳动。当然抢劫和投机也可以。投机要你先得有钱,还得算得准;抢劫还要你有能力能够逃过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了货币就有调动劳动的能力。甚至在沙漠上再建一个纽约都有可能。这就是说,人们想要做什么只要在那里投资就可以了。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如果要增加汽车的产量,就可以给汽车生产者贷款,否则就限制;又或者汽车生产者已经完成了基本积累,它也可以选择是继续扩大再生产还是改投别的行业。但是这种决策合不合理,就需要决策者的能力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货币不能过分地聚集在个人手中,否则他们完全有可能搞乱经济的整体发展。
当货币从黄金发展到纸币时,它就脱离了物质的约束。因为黄金的产量毕竟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无节制的使用。而发展到纸币,就有了发行量的问题了。发少了不够用,满足不了人们交易的需要,会抑制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货币从黄金发展到纸币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发多了就只能烂在国库或者银行里。但是现在经济学为什么说发多了会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币值降低、物价虚高而造成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呢?这其实和银行的借贷管理有关,或者说人们在制定货币政策违反了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导致货币发行量增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社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二是消费需要的增长。分工越细造成货币使用量加大的原因很容易理解,这是因为分工越细需要交换的商品就越多,需要交换的商品多,货币的使用量就会加大。消费增长导致货币量加大的原因我们举例说明:比如买1斤肉只需10元货币,现在可以买2斤肉,那么交易时就需要20元了;本来家里有电视就好了,现在还要买电脑。其实能够真正显示人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就是在不增加人口的情况下消费的增长,但是要在减去通胀下的增长才是真实的增长。生产者拥有货币是用来购买劳动,而消费者拥有货币是用来消耗劳动的。就单类产品而言因为当储蓄都没有了,人们已经不具备购买力,生产者就不能用贷款来追加生产。那么消费者此时能不能贷款呢?也不能,货币是欠条,它是对应于劳动或者商品的,储蓄没了,那就是说商品已经被消耗了,这时候没有商品可供交易。如果一定要让消费者借到钱,就只有人为增加货币发行量,但是这种人为地增加是违反“交换原则”的,就得承受货币贬值的冲击。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交换原则是什么?就是一一对应。一定数量的货币必须要和一定数量的可交易的劳动,或者商品相对应。比如说吧,一只羊10元,那么20元就应有两只可供交易的羊存在。如果羊都没有,还向消费者发行货币,岂不是去冲击其它商品的价格?再比如,消费者有10元储蓄,他向农民去买羊。他买羊是来吃的,把羊吃完了,他如果还要吃羊,就得去劳动挣来10元。假如说现在的生产厂家就是农场主,也就是说他还得去帮农场主生产出一只羊来。如果现在不这样做了,他没10元,去贷款,可是农场主缺少了生产的工人,哪里还能养出羊来呢?也就是说,消费者有了10元也没有用。再进一步,他买不到羊,转而去买牛(假设牛也是10元一头),可是人家20元也对应2头牛啊,现在30元进去了,那么一头牛就要卖到15元了。这就导致了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
那么反过来生产者贷款呢?还是那个例子,农场主有一只羊,消费者有10元。这时农场主再贷款10元,于是农民就可以用来购买消费者的劳动再养出一只羊来,那就变成农民2只羊,消费者20元钱。价格正常,破坏不了生产。假如此时农场主不顾消费者的需要,比如此时消费者只需要一只羊,继续贷款生产更多的羊(如果他还能招到其他不需要羊的生产者的话),比如10只,那么就卖不出去,就此倒闭。而且也让其他生产者的劳动都变成了无效劳动,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更关键的是他贷款出来的这些货币以工资的形式流入到消费者手里,还会对其他行业的生产消费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不能让社会消费者的贷款总量大于他们的储蓄总量。而生产者的贷款也必须受到消费需要的制约。比如100人只需要10000斤粮食,当粮食产量达到10000斤后,还继续在上面投入,那只能是增加劳动时间,还改善不了生活。
以上说明都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还会有安全和环境等因素,一般是需要在量上做适当的调节的,但是这种量是不可能成倍增长的,只能按照一定的比例。
因此,银行系统在处理借贷的问题就需要区分是生产还是消费的形式,而且还要考量是否有严重生产过剩的问题。制定政策时采用“一刀切”是很不科学的。
三、货币的发展形式
我们说货币从羽毛、贝壳、象牙到黄金、白银再到现在的纸币,是人类运用这一工具的进步,那么货币发展到纸币是不是就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呢?起码现在看来还不是,银行卡的发明再一次推动了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展望一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纸制货币将像使用了千百年的黄金货币一样逐渐淡化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电子货币。至于是什么时候到来,将取决于社会的进步程度和统治者的开明程度。或者说统治者需不需要一些不合理的钱。
现在银行卡的使用就是电子货币方式,以后的发展可能不叫银行卡,因为它可以制成其它形状,只要有相应的转账器即可,个人倾向于戒指形状,或者直接以指纹,人脸作为媒介。转账器的载体目前看来最好是手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还会产生其它的通信工具。这里我们就不作预测了,还是以卡来称呼。这种卡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体和公司使用的,记录有公司的基本资料和资金,可以有多张副卡;还有一种就是个人卡,记录有个人的资料和所有的定期、活期资金。将使用指纹和密码相结合的形式加密,也许科技的继续发展,加密的方法更加先进。公用卡可以设置多人取钱权限,有一个指纹或密码不对都不可导致交易的发生;个人卡可以和身份证结合起来,只要在转账器上出入密码或指纹即可。对于一些小额的支付,如乘坐公交,个人可以在卡的权限里设置多少元支付无需密码,直接刷卡完成支付。转账器和中心银行相连。这样可以防止大面积的假币、盗窃、贪污等经济类犯罪现象的发生。甚至连走私都变得不再可能。因为人员和资金的流动将被掌握得一清二楚。
为了防止系统故障或人为破坏,中心银行可增加备份次数,并在植入的芯片里面存储短期交易记录。交易记录应该包含以下方面:交易对象、时间、地点或场所、金额。交易的真实程度将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先进程度。即是否使用实名制,是否一人一卡;是否显示具体时间,打个比方你可以设置“你在某年某天的第几次消费了xxx元”,也可以设施“本卡第几次消费xxx元”,甚至设置连大概的时间都没有;地点可以提都不提;金额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可以不和你的总流动资金账户相联系,也就是说把卡里的钱消费完了再充值。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主要指技术条件,甚至可以将所交易的商品分类记录,这就使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获取各项经济数据统计更为准确和便捷。
对外贸易或旅游直接用账户里的电子货币兑换外汇,同样外资进来也必须将外币兑换成电子货币。
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中心银行的资料只能是持卡人或执法机关在合理要求下才能被调阅,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意义不亚于一次社会化大革命的发生。印钞票的,制钱包的,对不起了,要让你们失业了。不过你们可以改行,制卡和转账器将大有可为。以后过年孩子们可能收不到红包了,但是有礼物可拿。节假日赶火车也用不着买黄牛票了,他们害怕身份被曝光。农民工朋友们,你们以后讨薪不用爬塔吊了,直接找警察吧,老板的人和钱都藏不到地窖里去了。。。。。。总之,将会造成很多行业的大改变。
不过这种推出短时间执行不了,双轨制估计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系统的开发和转账器的制作需要一段时间。关键是那些统治者愿不愿意使交易明朗化。
四、题外话
货币在中国在教科书中一般采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定义: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如果说货币是商品,那么“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还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又何来“W-G-W”和“G-W-G”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混淆的逻辑。造成这种判断错误的原因是在于当时的黄金同时兼有“商品”和“货币”这两种属性。
在以黄金作为货币的时代,黄金同时具有商品的性质,比如当做制造首饰、餐具、日用品等产品的材料。因此,它不但具有其它商品价值性的体现而且还体现了自身作为商品的价值,是二者的混合体。
因此,以“黄金”作为货币来研究商品经济,就必须抽取了它作为商品的价值属性,然而这是很难做到具体的。其实货币从初期的羽毛、贝壳开始就是以信用作为基础的。羽毛和贝壳都自然物品是不可能与商品等价的。就如同纸币和商品不可能等价一样。都是作为一种价值的记号。
董丰均先生在他的《货币天然是信用》一书中也给它下了一个定义: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所有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全面的概括,它只强调了货币的物质属性,而忽略了更具有表现力的意识属性。这和唯物主义至上的观念有关。实际上货币完全是意识形态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被民间化的国家机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