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震波(从经济学角度观察下的扫黄事件)(转载)
就像一次剧烈的撞击事件,东莞扫黄的影响必将是深刻的。公安战线上,各地都开始高调扫黄。舆论上,为扫黄叫好的,叫嚣“东莞挺住的”此起彼伏。社会层面,论证黄色事业必要性的,扫黄影响东莞经济繁荣的,各种说法都有。好歹算一次“百家争鸣”,很高兴看到意见各方把扫黄的讨论引向社会伦理、经济发展的深处。扫黄是体制外男女关系的灰暗存在,是地下经济的黑暗地带。基于社会和经济上的两方面原因,单纯的扫黄或者挺黄都必然是片面的。
其他灰色的存在也有,比如最近很火的话题,东莞的“一夫多妻”,以致早前的打工“临时夫妻”。按说这也是道德之外甚至法律之外的存在,为什么就不打击这些现象呢?关键在于这些现象没跟经济挂起钩来。重要性优先性就不存在了,取证难度大了,由于双方的自愿,社会危害性小了。卖淫可不是自愿,是自愿就不用给钱了。而且它和地下经济、黑社会势力、黑保护伞连成一气,对社会传统,政府部门侵害极大。所以,叫东莞挺住,那完全是不懂政治。随着扫黄的深入,东莞公安部门的几条大鱼被揪了出来。这下你们知道某位在媒体上说,公务员工资低了队伍不好带的深刻含义了吧。
就像美军的巡航导弹攻击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知道卖淫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果按有人说的,它活跃了经济,解决了社会男多女少的问题,那么显然,就不该扫,相反,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事实上,卖淫业在历史上正是政府大规模开发的繁荣事业。卖淫业的鼻祖正是管仲,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连孔老二都称赞。管仲的经济思想很独特,他说“俭则伤事”。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意即,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于的人只有不断的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这么一个人儒家难于理解,儒家撰写的历史的确难于评价。郭沫若说:“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的。”
这是事实,但是即使是事实也要放在一个合理的历史目光之下。那就是,中国那时国家层面的再分配措施是没有的。就其历史来说、就发言者的地位来说,是不考虑不容忍革命的(以下犯上),而化解现实矛盾的方法就是提倡城市的奢靡风气,只要富人们消费享乐,就可以将钱财疏散给大众。于是,齐国虽然是一个大国、文化商业都发达,却也渐渐失去统一的资格了。良好的社会治理化解了内部的矛盾,作为一个区域大国又没有外部迫切的威胁,那么君主的统一雄心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同理的还有大萧条的美国。为什么各种救济、新政、伟人总统的讲话均打捞不起疲软的经济。而一场嗜血的战争就将美国摆脱经济的迷茫成为了世界巨头。要知道,在经济上来说,打出去的炮弹,跟你将其在自家沙漠销毁是一个道理啊。当然,战争是对国家机器的考验和锻炼,技术提高了。可如果将美国的部队随机分成两拨,就让他们在沙漠上内战,也有一样的效果。正确答案是全民就业。战争机器一开动,男人当兵吃饷,在劳动力紧张之下,女人也加入社会化大生产。大家一下就有工作了,有钱了。但是还有疑问,感觉好像不用打仗,只要把钱印给老百姓不是更直接更简单吗?你问对了,的确是这样。但是哪个体制内的原意做这种以下犯上的革命创举呢?只有在战争外力的压力之下,权力阶层才会同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战争的伟力,自然而然的让社会分配结构发生改变,富有阶层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战争中降到到30%以下。这就是美国摆脱萧条的秘密。在没有了外部压力之后,富裕阶层更容易解开社会的秘密,突破并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游戏规则,于是,财富又一次集中了。这就是这一波经济危机的原因。
回过头来说东莞的事情。怎么给卖淫定位。它其实是富有阶层向社会底层,社会中相对优势的男性对相对劣势的女性输送财富的渠道。在实现中财富过于集中的情形下,缺乏有效渠道的情形下,社会系统自然生成的调节渠道。当然,这个“自然”是人参与的。是犯罪嫌疑人参与的。卖淫业有两个源头,一是穷困的大众(提供人力资源),二是富有阶层(提供市场需求和购买力)。
道德和法律当然应该遵守,就怕遵守的是片面的道德和愚蠢的法律。
讲道德就讲倒底,不能只讲片面的道德,小范围的道德。抢劫杀人是不道德,一个工程师对待工作部认真负责算错了一个小数点,发生事故死了人也是不道德啊!这还是小时候听父母讲的道理。进而,一个国家反不道德的举措不尽力,使社会上大面积发生不道德事件,那么是不是这个政府还不够道德呢?
光把小姐扣起来是治标不治本,光把黑保护伞扳倒也不算是给力。消灭大众的穷困,消灭富有阶层多得过分的购买力,那才是长治久安。所谓精英,可以富有,但是必须有度。那么多有钱的跑了我说一点关系都没有,每年仍然在生产,仍然在进行着财富的分配。分配合理了,新的中产阶层立马就会有。
http://wangmanba.net/mm/4195.html
页:
[1]